静电耗散与接地
在电子产品生产、装配、存储、运输、使用过程中,不产生静电是不可能的,但产生静电并非危险所在,危害在于静电积累(EOS),以及由此产生的静电感应、吸附和放电。对静电积累的限制和采取各种防护措施尤为重要。
将各种操作运行过程中产生的表龟迅速耗散是防止静电危害行之有效的方法。静电耗散是通过替换电子生产过程中接触到的各灯绝缘物制备的用具而改用防静电材料制备并使之接地来完成的。
防静电材料又叫ESD防护材料,从防静电原理方面可以将其分为三类:导静电、静电耗散、静电屏蔽耗散复合类。三种材料可以从导电性上加以区分。例哪国家GB12158-90《防止静电事故通用导则》和电工学将体积电阻率分别小于或等于10的6欧.米、10的7欧的材料的为静电非导体,在10的6欧至10的10欧.米、10的7欧至10的11欧范围内的为静电亚导体,在10的10欧.米至10的11欧以上的为静电非导体。根据上述规定,可以将表面电阻率和体积电阻率分别为10的7欧、10的6欧.米以下的材料定为导静电材料,表面电阻碍率10的7欧至10的11欧为静电耗散材料,体积电阻率小于1*10的2欧.米的材料定为静电屏蔽材料。国家军、用标准GJB3007-1997《防静电工作区技术要求》对静电耗散材料和导静电材料也作了明确划分有所不同。

为统一规定,目前国标的确和国内对静电耗散和导静电材料划分是以国标电工委员IEC1340-4-1规定为基准。IEC1340-4-1规定:表面电阻、体积电阻等于或低于1*10的6欧姆的材料为导电材料,1*10的6欧姆至10的9欧姆的材料为静电耗散材料。
通常静电耗散材料制备的防静电用品,使用在工作环境中有220伏、380交流强电或直流强电,能对操作人员提供可靠保护。而导静电材料用于没有强电的情况下,火工和有防爆要求的场合。
1、耗散与接地的特殊场合
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静电可以通过ESD防护材料及接地泄漏。如果ESD防护材料的面积足够大时,也可降低静电电压,例如:某静电源的电荷量为0.6微库仑,其对大地电容20微微法时,静电源的静电电压为3000伏。当泄漏到一块表面积为10平方米的导静电地面时,每平方厘米的带电量仅为0.6微微库仑,此时静电电压只有60伏。因此可以看到,当ESD防护材料的面积足够大,而且对大地的电容量也很大,当少量的静电荷泄漏其上时,对ESDS器件不会造成损坏。所以在某些情况下,可将表面积非常大的ESD防护材料视为一悬浮接地。既使其不直接接地不会对ESDS器件造成不、良影响。

但在实标生产中,接触到的静电源很多,而且积累的电荷量也较大。往往使用的ESD防护材料不可能提供大面积,这时必需采取接地措施。
2、耗散与接地的普遍场合
通常所说的静电耗散,就是将ESD防护材料或导体上积累的静电荷用某些导静电方式,将其泄漏到大地或者一个表面积足够大的悬浮接地体上。由于静电电量和泄漏电流都比较小,所以可以认为ESD防护材料和导体与大地之间的电阻不超过1兆欧左右,都可认为是符合要求。对于静电接地电阻,国家标准GB12158-90规定:静电导体与大地间的总泄漏电阻通常不应大于1兆欧,每组专设的表龟接地的接地电阻值,一般不应大于100欧。在山区等地,其接地电阻也不应大于1000欧。
YD/T754-1995《通信机房表龟防护通则》、SJ/T10533-1994《电子设备制造防静电技术要求》规定静电接电阻值不大于10欧。这一数据已被广泛采用。
电子工业静电接地有软接地和硬接地之分,软接地是指地线串接阻值较高的电阻器后再与大地相连。软接地的目的在于将对地电流限制在人身可靠范围之下(通常为5毫安)。软接地所需的要电阻值大小,取决于靠近接地点的人员可能接触到的交、直流电压值。很多标准将软接地电阻值定为1兆欧。硬接地是指将地线直接接地或通过一低电阻接地,一般情况,硬功夫接地用于静电屏蔽或仪器设备、金属体的接地。


